李强出席这一开幕式,释放重要信号
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让古老的中医药...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最新通报!8人被...
张伯礼:“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
加强涉外法制建设 营造有利法治条件...
爱国主义教育法表决通过,自明年元旦...
中方办宴,普京与中方高层并排入场,...
习近平致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的...
自贸试验区十年建设驱动高水平对外开...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
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
  >>  

联系我们:
《法制新闻联播网》由“一带一路法律专家委员会”“法治政府建设研究中心”主管。由《法制新闻联播网》编委会主办。由国源智库国际战略发展研究中心联办。
本网编委会,是由国家部委领导和公检法系统专家,新闻媒体行业资深人士组成。
本网以立足政法,宣传法制。弘扬正气,鞭挞丑恶。
开阔视野,警策人生。刊登各类法学理论,探索依法治国。本网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政法,纪检,监察,律协等相关部门协作;新闻信息互传联动。
办公地址:北京西城区月坛北小街13号院
投稿邮箱:f z l b w l @163.com

 

本网站声明
本网信息员闫海生,编号为:fzxwbwoo16号,采编证丢失,特此声明公告作废。
《法制新闻联播网》编委会
 2019年6月1日

 

当前位置  >> 首页 >> 
 
楼宇烈:中国文化复兴需要中医复兴
 发布时间:2022/2/28 浏览次数:316

来源: 湛然读书 2022-02-27 20:01

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

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大国之大,不仅在于经济发达、体量庞大,更在于文化繁荣、垂范万邦。在中国日渐崛起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去除百年文化悲情,重塑文化自信,迎接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中医或是一个突破口。


楼宇烈认为,中医的根本精神跟中国的文化是完全一致的,而且最充分、最全面地实践了中国文

化的理念精神,中医能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认同,重塑国人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复兴将有赖于中医

的复兴。


找回传统文化的“魂魄”

如果让我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我会用四个字,那就是‘失魂落魄’。我们要

把魂重新找回来,整个国家才能体魄强健。”


近代以来,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在战争炮火与思想变革中逐步瓦解。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中体西用”“托古改制”“打倒‘孔家

店’”等口号相继被提出,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从技术、制度再到意识思想的变革,传统文化的

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变革中逐步沦陷,西方的思想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

而用西方观念衡量中国文化的结果就是让我们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

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文化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一个包袱。

一个民族要真正走向现代化,必须根植于自己的传统、自己的文化。

当下中国传统文化已是“失魂落魄”,我们必须要把“魂魄”重新找回来。

“魂”即是“道”,是人对宇宙万物的根本认识,它是中国文化中间具有某种核心价值的内容。所谓的圣人之道,就一个字——“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主体部分儒释道三教都强调“中”。儒家说“致中”。《中庸》有云,“致中

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规则。

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各得其所,生长发育。道家曰“守中”。

《道德经》中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要保持虚静,守住“中”这个原则。佛教讲“空

中”。佛教经典《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意思是我们一方面要看破这个虚幻不实、无常无我的世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假名”,也就是

幻影。

很多学佛的人消极,走向了极端,就是不懂得“空中”的道理。
那么“中”的智慧又是什么呢?所谓天下有道,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即为“中”。

《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提倡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事物的天然本性,不过

分作为,中国人常说“尽人事,听天命”,表达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中医养生理论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顺其自然。

《黄帝内经·灵枢经·本神篇》里讲:“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

中医强调天人相应,提倡顺时养生,根据阴阳五行、虚实寒热等理论保持人体五脏六腑与情志的

中正平和。

中医的草药、虫药、矿物药皆来自于自然,中医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四季、时辰、气

候的特点,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顺其自然的养生理念也强调不能过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吕氏春秋》指出“勿以厚生而害生”,

欧阳修在为道家养生著作《无仙子删正黄庭经》作序时写到,“天下有道而人不求,天下无仙人

求之。”对当时炼丹修仙的成风提出质疑。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明死生之分,太看重自己的身体了,拼命地补养,反倒害了“生”。

懂中医才能把握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
“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如果不懂得中医的话,我想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是把握不住的,中

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也是体会不到的。”

中国哲学强调整体关联与动态平衡,而中医的理论体系正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在一起,处于阴阳消长、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中。整体包含部分,部分反映整体,部分在整体里面的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整体的变化也会影响部分的变化。

正如一张太极图,里面有阴也有阳,阴阳互相包含、互为消长、互为依赖,阴离不开阳,阳离不

开阴。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整体,用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方式来看待一个生命体,

应该说是中医最根本的一个基点。


中医治病绝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一种整体的调适,讲究固本培元,标本兼治。中医的药

方也特别重视主药和辅药的组合,讲究君臣佐使,通过配伍产生的整体效果来调节五脏六腑的平

衡。

现代医学把中医的很多理念都解构了,比如给中医分科,实际上是不符合中医特点的,诚如宋代

文豪苏东坡所言:“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

中国哲学强调直觉思维,对应中医的“望闻问切”。

理性和直觉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现代科学思维重视理性,贬低直

觉,认为直觉没有科学依据,低级而又愚昧。

这种误读不破除,恢复文化自信无从谈起。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对重视直觉,并强调将这种直觉认识上升到“道”的层面,即所谓的体悟、开悟和证悟。

苏东坡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中国古画画意不画形,寄托的是一种意境,古诗词

的字面意思背后,也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这其中的意境和道理,都是需要悟的。而这种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如我们常说的“得象

忘言、得意忘象”,《论语》讲认识世界要“下学上达”,下学可言传,可践行。而上达则需要

心悟,体悟,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在中医的四诊中,“望”和“闻”是医生的直觉,中医通过观察病者的气色、舌苔和形态,闻病者的体气、口气、二便之气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

患者通过口述的方式,将自己的直观感受告诉医生,最后是切脉,医生通过脉象来印证医者和患

者的直觉的准确性,构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诊断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科学发展到现在,也开始关注东方文化整体关联性和动态平衡的概念。

《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转折点》《事事本无碍》等书,用现当代科

学的视角反证中国古代文化中许多被误解了的观念的合理性。

中医反映出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
要想恢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必须要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解决现实问题时的有效性,中

医就是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手段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分为“道”和“艺”两个层面,“道”是人对宇宙万物的根本认识,“艺”则

是这种认识反映出来的实践。“道”与“艺”的关系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

“道”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甚至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是明道、行

道、传道,其人生境界以求道、悟道、证道为根本。

“道”和“艺”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是儒家强调的“上达”和“下学”之间的关系。

上达者,达的是天道、性命等抽象道理,“下学”者,学习的是具体技艺和日常生活的礼仪规范

等,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

下学必须要上达,上达也必须落实到下学,换而言之,“道”可以统“艺”,由“艺”也可以臻“道”。

从“艺”入手,通过能具体感触到的“艺”,逐渐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我们才能领悟到“艺”所包含的“道”是什么意思。而中医正是这样一种“艺”。

古人认为,中医是我们维护生命的医学思想和手段。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

志》,将留存至汉代有关于人体保养和医疗健康的典籍都集中在《方技略》里,并在最后总结

为“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也。”将中医视为使生命能够延长的工具。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

思维方式。

中医的养生理念和治疗手段能帮助人们恢复健康,人们可以通过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的直观体验

来体会阴阳五行、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和“道”的意义,同时也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意

义。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哲学,如果不懂一点中医的话,只能够停留在一个抽象的理论的层

面,不可能有感性的认识,认识中医的根本特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恢复中国文化

的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要得到重新认识,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医,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有赖于

中医的复兴。





 
人民网 |  中国网 |  新华网 |  中国新闻网 |  新京报 |  中国法学会网 |  中国政法大学网 |  民主与法制网 |  最高检察院网 |  最高法院网 |  公安部网 |  司法部网 |  国务院法制办网 |  国家新闻办网 |  中央宣传部网 |  中国网 |  中央台央视网 |  光明日报 |  经济日报 |  人民法治 |  记者观察 |  中国反腐法治网 |  北京天一堂医药科技研究院 | 

关于本站 - 广告刊例 - 战略合作 - 区域代理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法制新闻联播网 
主管单位:法治政府建设研究中心   一带一路法律专家委员会   主办单位:法制新闻联播网编委会  京公网安备1101110212025号

版权所有:北京五湖四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法制新闻联播网   投稿邮箱:
fzlbwl@163.com   地址:北京朝阳区西大望路合生财富广场写字楼501室